生態學堂 - 每月之星

香港茶
生長於山地疏林 |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
香港茶是本地唯一長有紅色花的山茶科植物,具很高的觀賞價值。花朵在冬日綻放,讓清冷的樹林頓時添上點點暖意!

天料木
常見於樹林 | 原生喬木
全年開花,是少數在冬日仍會開花的喬木。花朵小巧,別緻玲瓏。木質堅硬,是用於建築的上等材料,被喻為上天賜予的好木料,故得其名。

北江光唇魚
見於少數未受破壞河流 | 淡水魚
中小型的淡水魚,身體淡黃色,有5-6條黑色的垂直條紋,不難辨認。在香港,北江光唇魚分布只局限於港島和大嶼山的一些河溪,冬季河水較少時是觀察牠們的好時機!

麻鷹
常見於港島馬己仙峽、西貢羊洲等 | 猛禽
每年冬季都有大量麻鷹到港過冬,西貢碼頭對出的羊洲在一月曾記錄逾300隻麻鷹!海濱長廊位置不時有船隻泊岸,常常見麻鷹俯衝向船尾,捕食被船槳翻起的魚群。

筆管榕
常見於開闊土地或樹林 | 落葉喬木
與常見的細葉榕同屬榕樹,亦會長出少量氣根,但與常綠的細葉榕不同,筆管榕在冬季葉片會脫落。
二月開始,筆管榕的樹幹上會長出密密麻麻的果實,吸引不少雀鳥採食。
二月開始,筆管榕的樹幹上會長出密密麻麻的果實,吸引不少雀鳥採食。

吊鐘
生長於山坡樹林 | 原生小灌木
花朵清雅秀麗,一束數朶在枝條上往下垂,就像一個個小鈴鐺。花期在農曆新年期間,從前很多人均愛以它作為年花。

蒼鷺
常見於海岸及人工濕地 | 冬候鳥
大型水鳥,冬季時會留在香港過冬。身體呈黑、灰、白,顏色對比鮮明,幼鳥則主要是淡灰色。
牠們覓食時會佇立於岸邊或淺水中,一旦發現獵物游近,便會即時快速啄食。
牠們覓食時會佇立於岸邊或淺水中,一旦發現獵物游近,便會即時快速啄食。

短吻果蝠
日間常見於蒲葵葉下 | 哺乳動物
中國傳統將蝙蝠倒吊的習性,寓意為「福到」。棲息於鬧市的短吻果蝠,日間會倒吊在公園的蒲葵巨型葉片下休息,晚間才出來覓食。時近新春,大家不妨去公園碰碰「福氣」!

土沉香
生長於低地常綠闊葉林 | 常綠喬木
土沉香又稱「牙香樹」,過去香港曾大量種植土沉香來製作線香出口,據說因而得名「香港」。
三月開花,花朵細小,黃黃綠綠,非常清雅!
三月開花,花朵細小,黃黃綠綠,非常清雅!

車輪梅
常見於山坡灌叢 | 原生灌木
於春季前後開花,所以又稱「春花」。花簇聚生在枝頭,花瓣雪白中透出淡淡的紅,份外清麗典雅。

赤麂
常見於山林 | 鹿科
生性溫馴,性格膽小怕人。日間愛躲藏在隱蔽的草叢或樹林中,至黃昏後才外出活動和覓食。據開埠初期的文獻記載,春季時,在太平山一帶常會聽到赤麂求偶的吠叫聲呢!

噪鵑
常見於市區公園、樹林邊緣 | 林鳥
本港常見鳥類,全年可見。每逢初春求偶季節,清晨時「戶污 - 戶污」的獨特叫聲,便是噪鵑正在求偶!

白花油麻藤
生長於成熟樹林 | 大型藤本
每年春季開花,花朵一串串生長,形態宛如小鳥。當開花的白花油麻藤掛在大樹的枝椏間,遠看就像一隻隻小鳥列隊站在枝條上,非常有趣!

卷積雲
6-10公里的高空 | 高層雲
像是一片片魚鱗掛在天空;又像微風吹拂水面泛起的層層波浪。較常形成於季節交替時期,例如冬轉春時,但很快便會消散。

黃斑蕉弄蝶
常見於蕉林中 | 弄碟
本地最大體型的弄蝶。翅膀啡褐色,前翅底有大黃斑,擁有少見的紅色眼睛。幼蟲以蕉葉為食,所以成蟲亦主要在蕉林陰暗處活動。四月開始,便是牠們活躍的季節。

苧麻珍蝶
出沒於村邊灌叢 | 珍蝶
本地唯一的珍蝶,於2002年本港首次記錄。受驚時會分泌少量山埃毒素(氰化物),令捕獵者生畏,所以可以安心地緩慢飛行。每年最早可於四月找到牠們的身影。

山菅蘭
廣泛見於郊野 | 常綠草本
雖然名曰「蘭」,型態也似蘭花,但其實屬於百合科。五月結果,果實成熟時呈紫藍色,看似藍莓,不過卻是有毒的。
山菅蘭全棵均有毒,根狀莖毒性最強,古人會用之作老鼠藥,故又名「老鼠砒」。
山菅蘭全棵均有毒,根狀莖毒性最強,古人會用之作老鼠藥,故又名「老鼠砒」。

假鷹爪
生長於樹林林底 | 原生灌木
每年五月前後開花,花色黃黃綠綠,形如「鷹爪」,因而得名。葉片具藥用價值,又可製造釀酒用的酒餅;莖皮纖維則可製成紙張和繩索。

弧邊招潮蟹
常見於紅樹林和泥灘 | 沙蟹科
雄性其中一隻螯誇張地大,大螯橙紅色有細密凸紋;雌蟹則只有兩小螯。天氣回暖,雄性便會揮動大螯求偶,人們看來覺得牠們似是在召喚潮水,因而得名。

荔蝽
常見於果樹樹幹 | 半翅目昆蟲
具有臭腺,受驚擾時能分泌帶臭味的液體,是禦敵必殺技!人類皮膚接觸到這些液體,會有刺痛感覺。
牠們在五月產卵,千萬不要驚擾牠們呢!
牠們在五月產卵,千萬不要驚擾牠們呢!

楊梅
常見於林地 | 常綠喬木
六月結果,果實外型宛如士多啤梨,故英文叫「Strawberry Tree」。
早在宋代已有記載為南方名物,果實味道甘酸;樹皮含有單寧酸,接觸空氣會氧化為褐紅色,因此也可用作染料。
早在宋代已有記載為南方名物,果實味道甘酸;樹皮含有單寧酸,接觸空氣會氧化為褐紅色,因此也可用作染料。

桃金娘
常見於灌木叢 | 原生灌木
相傳本名為「逃軍糧」,指古時逃軍避走山野,糧食耗盡下以它的果實充飢,後來才改為雅緻的「桃金娘」。春末時開花,花朵粉紅或桃紅,搶眼又漂亮!

廣翅蠟蟬
常見於各類型的濕地 | 半翅目
初夏葉底常有一些白色棉絮,然而稍一靠近,它們竟會快速跳動!原來這是廣翅蠟蟬的幼蟲。身上看似棉絮的其實是白蠟,用於阻擋天敵的攻擊。由於牠們會吸食農作物汁液,故被視為害蟲。

煙翅綠色蟌
常見於溪邊 | 豆娘
每年只在春末夏初出沒。身軀幼長,閃耀著古銅色或綠色的金屬光澤,在陽光照耀下,閃閃發光,份外顯眼!

黃槿
常見於海邊和河邊 | 常綠喬木
生長快速,耐鹽性強,耐旱亦耐積水,經常生長於紅樹林後方離海水較遠位置。葉片呈心形,花朵黃色呈鐘形,中心位置則呈暗紫色,於夏天盛放。
樹皮可用於編織;葉片可用於包裹食物。
樹皮可用於編織;葉片可用於包裹食物。

水團花
生長於溪邊 | 原生灌木
球形的花團於夏季綻放,每個花團由眾多小白花聚合而成,幼長的花柱突出四射,看似小海膽,又像煙花,獨特非常!

黑枕燕鷗
常見於吐露港和大鶻灣,以及南部水域 | 夏候鳥
成鳥除了頸後枕是黑色外,全身幾乎純白色。牠們是較常見的夏候鳥,也是三種會在香港繁殖下一代的燕鷗之一,愛在小島岩岸上築巢。七月正是牠們捕魚育雛的時期!

變色樹蜥
常見於山坡灌叢及市區公園花圃 | 爬行動物
蜥如其名,可以變色,但只限於改變身上的黑、紅、褐、綠、黃及灰色組合。牠們最愛在夏季時趴在灌木上曬太陽。

假蘋婆
常見於林地 | 常綠喬木
常見本土樹。夏季結果,果實4-6個聚成星形生長,非常特別!
由於果實與又名「鳳眼果」的蘋婆相似,但種子較多而細少,不能食用,故名為「假蘋婆」,但它們卻是野生動物的美食。
由於果實與又名「鳳眼果」的蘋婆相似,但種子較多而細少,不能食用,故名為「假蘋婆」,但它們卻是野生動物的美食。

海杧果
生長於海岸 | 原生喬木
夏季結果,與杧果非常相似,卻具毒性,絕不能食用!果實含有大量纖維,因而能浮於海水,並漂浮到遠方散播種子。

甘薯台龜甲
常見於旋花科及柑橘類植物 | 葉甲科
身體呈半球形,甲殼呈綠色或黃綠色金屬光澤,邊緣透明,有三道黑色條紋,形成「山」形,易於辨認!
夏季在五爪金龍或牽牛花上,經常可看到其閃亮的身影。
夏季在五爪金龍或牽牛花上,經常可看到其閃亮的身影。

角眼切腹蟹
常見於沙灘及泥灘的高潮間帶 | 甲殼類
擁有一雙紫藍色的螯,經常上下上下的擺動著,猶如日本武士切腹的動作,因而得名。

挖耳草
常見於沼澤和濕地 | 挺水植物
花朵纖細、鮮黃色;果實小巧、粉紅色。初秋在溪邊石上,能同時看到它的花朵和果實,賞心悅目!不說不知,原來它們是食蟲植物,靠食用水中的微生物為生。

印度馬兜鈴
生長於山坡灌木叢 | 原生藤本
名字源自其果實的形態,猶如馬頸上的鈴鐺。花朵擁有一個奇特的管狀結構,可以增加前採蜜的昆蟲的停留時間,以確保昆蟲有足夠時間授粉。
要同時觀賞花朵和果實,九月是最佳時機!
要同時觀賞花朵和果實,九月是最佳時機!

截斑脈蜻
常見於沼澤和蘆葦叢 | 蜻蜓
直至深秋仍然活躍的蜻蜓。雄性的翅膀以黑為主、另有白色的斑塊;雌性則是淡褐色為主、另有白色斑塊,同樣獨特易認!牠們的飛行能力較弱,通常只能作短距離飛行。

裳鳳蝶
常見於樹林 | 鱗翅目
香港體型最大的蝴蝶之一,夏末秋初是牠們其中一個最活躍的時期。後翅漂亮的金黃色,令牠們成為了標本商人的捕捉對象。為了保護牠們,現時本港以至全球均管制相關買賣。

紅花羊蹄甲
常見於郊野公園邊陲和市區公園 | 常綠喬木
與洋紫荊和宮粉羊蹄甲十分相似。紅花羊蹄甲是當中最早開花,十月已可見其淡粉紅色的花朵綻放。宮粉羊蹄甲和洋紫荊的花則分別是鮮粉紅色和紫紅色。藉開花時間和花朵顏色便可分辨三者。

馬尾松
可生長於貧瘠土地 | 原生喬木
香港唯一原生松樹,十月開始長出松果。由於能適應較貧瘠的土地,早期植林都愛種植馬尾松。直至八十年代松材線蟲入侵,令其大量死亡,政府亦因此於植林時改為種植更多元化的樹木物種。

白腹海鵰
見於海岸及小島 | 留鳥
香港體型最大的留鳥,十月開始求偶並築巢繁殖。在香港每年穩定地錄得有10多對繁殖,是中國唯一一個可找到固定種群的地方。

斑麗翅蜻
常見於沼澤 | 蜻蜓
翅膀上有琥珀色和深褐色的斑紋,顏色奪目,容易辨認!秋季時,濕地沼澤的上空仍可看到大量斑麗翅蜻,飛舞時形態宛如蝴蝶,大家千萬不要弄錯啊!

頁岩
可見於東平洲 | 沉積岩
頁岩由泥沙、土、石等碎屑層層堆積,同時受外力壓實而形成,有明顯的層理,宛如書頁一般。東平洲的頁岩約在6,500萬年前形成,是香港最年輕的岩層。

馬藍
生長於山谷和溪邊濕地 | 原生草本
用途多多的植物,莖葉含大量靛青,長久以來均用作藍色染料;根莖則可作中藥材。
十一月是開花季節,留意林底的溪邊,便有機會觀賞到它們那宛如喇叭的紫藍色小花。
十一月是開花季節,留意林底的溪邊,便有機會觀賞到它們那宛如喇叭的紫藍色小花。

大絹斑蝶
見於開闊草地和灌叢 | 斑蝶
香港體型最大的斑蝶,主要見於冬季至初春,屬於罕見蝴蝶。日本的大絹斑蝶秋末開始遷徙,2011年冬季,香港就曾發現一隻由日本和歌山縣飛越2,500公里來過冬的大絹斑蝶!

香港瘰螈
常見於溪流 | 兩棲類
香港唯一有尾的兩棲類動物。背部是暗淡的灰褐色;腹部則有鮮艷的橙色斑紋,用以警告捕獵者牠們是有毒的。
秋冬是牠們的繁殖季節,常常會於溪邊的石菖蒲的葉片之間發現牠們的卵。
秋冬是牠們的繁殖季節,常常會於溪邊的石菖蒲的葉片之間發現牠們的卵。

芒草
常見於山坡、高海拔 | 禾本科植物
秋末是芒草生長得最美的季節,淡棕色的花串隨風擺動,在陽光照射下,閃閃發亮!在大東山、大帽山等高地就可以看到連綿不絕的芒草美景。

鵝掌柴
生長於林地 | 原生喬木
掌狀複葉,狀似鵝掌,容易辨認。秋冬時植物較少開花,鵝掌柴的花朵卻於此時綻放,是蝴蝶和蜜蜂等昆蟲於冬天的重要花蜜來源。市面買到的冬蜜,就是由蜜蜂採集鵝掌柴花蜜提煉而成。

黑臉琵鷺
常見於泥灘及沿岸一帶 | 冬候鳥
香港冬季時,西北面濕地常可以找到黑臉琵鷺的身影。牠們會用獨特的匙型黑色長喙伸入水道中左右擺動,透過內裡敏銳的感覺器官感應水中的魚,並迅速捕食。

普通鸕鶿
常見於魚塘 | 冬候鳥
每逢冬天南下來香港過冬的候鳥。牠們是捕魚和潛水高手,不時見牠們站在水邊或樁木上張開羽翼,原來是在晾曬潛水後濕漉漉的羽毛。